【夜读 · 散文】团结一“家”亲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4-05-04 16:54:26

【夜读 · 散文】团结一“家”亲

每逢节日,老家常办宴席。夜读祖辈人大多健在,散文挤满一桌。团结坐在最中间的家老者,是夜读我的奶奶,瘦小又驼背,散文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团结笑容可掬地看着围坐在一起的家亲人。

老辈人聚会,夜读聊家常,散文谈论最多的团结还是往事。望不见头的家农田,弯曲泥泞的夜读小路,村东头的散文老房子,吱嘎半掩的木门,下雨漏风的窗户,轮流穿的破洞衣服……都绕不开奶奶的付出。

奶奶是家中长女,下面有六个弟弟妹妹。二舅姥爷说:“咱兄弟姊妹几个,除了父母,最要感激的就是大姐。”

家里人口多,奶奶稍大些便辍学在家,帮衬家里干活。几个弟弟妹妹,都是她一手带大,给年龄小的洗尿布,带着大点的干活,接他们上下学。天没亮她就一个人跑十几里路去市场上卖菜补贴家用,回来还要种地、做饭、缝补衣服。奶奶最自豪的,是供几个弟弟妹妹念完了小学,“那个时候穷啊,谁家孩子能都念完小学,就我家哩。”

三舅姥爷一直念到高中,上了中专,回老家当了一名教师,是他们兄弟姊妹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。他提起过去的一件趣事,“那时候,我在念高中,家里的细粮就紧着我吃。一次,家里吃面条,可把大家高兴坏了。

平时光吃窝头就咸菜了,哪里能吃到面条啊。我下晚自习回来,大姐多给我留了一碗。老六老七才刚上小学,我一边吃,她俩就在旁边看。大姐硬是把她们给撵走了,为此俩人哭了一晚,闹着要吃面条。”三舅姥爷说的时候,大家都笑了。奶奶接过话茬,“是啊,老三。那时候光供着你了,委屈了他们。现在就属你条件好,可得多帮衬咱家里人。”

父亲这一辈,也受到祖辈的影响。父亲兄弟四人,他是老大,初中没读完就辍了学,帮着家里打点。三个弟弟相继念完高中,考上大学,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。问及父亲是否有遗憾,他说:“兄弟是一个整体,谁念完都等于我念完。”

但父亲曾经为家里付出的故事,我还是从叔叔那里知道。当年二叔摔断了腿,父亲每日背着他走十几里山路上下学。一次,父亲有事外出,忘了接二叔。等他往回赶时,发现二叔摸着黑,一瘸一拐走在路上,为此父亲内疚了好久。

三叔考上了高中,却不曾想被别人顶替了名额。知道这事后,老大和老二马上跑到学校了解情况,四处奔波找人讨公道,终于三叔顺利上了高中。

爷爷奶奶年纪越来越大,父亲便接他们到城里来住。乡下老宅空置了多年,显得有些衰败。前几年,父亲兄弟几人商量着要翻新乡下的老宅,因为那里沉淀了几十年共同生活的记忆。在他们看来,尽管兄弟几人分居各地,一年相见不了几次,但无论相隔多远,兄弟间的亲情都一直存在。老宅翻新后,逢年过节,他们还会赶回老家,与亲人团聚。

小时就听奶奶讲“融四岁,让弟梨”的故事,对苏轼苏辙的手足情深也颇为熟悉。奶奶常常一个故事讲好几遍,我和堂兄弟们倒也听不腻。

我参军后,身边没有亲人陪伴,但有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。部队里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,有时即使同一个班的几个人,彼此性格迥异,融合到一起也是个难题。

犹记得入伍前,父亲说:“在部队不要斤斤计较,要跟战友搞好关系,记住吃亏是福。现在的战友,可能是你一辈子的朋友。”

的确,训练受伤时,是战友护送我去医务室;考核成绩不理想时,是战友陪着我加训加练;失恋时,战友也是我第一个倾诉苦闷的对象……老话说,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。”我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,不是一家人,胜似一家人。

作者:吴嘉锋

播音:郝 晨

文稿来源:火箭兵报

顶: 68踩: 3453